安徽郎溪磨盘山遗址作为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被认为是长江下游地区罕见的具有近4000年连续时间的中心性聚落。这个遗址的发现为推动长江下游文明化进程的研究提供了关键区域、关键时间和关键内涵。磨盘山遗址现存区域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清理出的墓葬共有343座,位于安徽省郎溪县飞鲤镇新法村,坐落于南漪湖的东岸,北面有郎川河流经,连接长江水系和环太湖水系,处于古代文化交流的地理节点上。
遗址发现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钱山漾文化、夏、商和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连续文化堆积,延续时间长,谱系完整。出土的遗物超过4000余件,展示了长江下游地区先民的生活面貌。例如,出土的玉璜体现了先民独特的设计感和高超的制玉技术,各种仿生形陶器生动地展现了先民的生活情趣和艺术水平。
专家指出,遗址出土的网坠和陶觽的比例较高,表明先民可能采取渔业为主、农业种植、畜牧和采集经济并存的多样生计方式。纺轮作为纺织工具的一种原始形式,出土于女性墓葬中,说明当时已经具备一定的社会分工。其他出土的文物如铜斧展示了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水平。
郎溪磨盘山遗址的发掘是南京大学和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进行的,被列入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的重点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表示,该遗址的突出特点是文化因素的多样性,对研究长三角区域文化早期交流形成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过去,人们探索长江流域的古代文明,历来认为长江的中游和下游是中国文明起源和发展的核心地区,而对于长江上游文明的研究,则未引起重视。 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长江上游地区考古工作的不断开展,特别是近年来,四川成都平原一系列事关文明起源的重大考古发现和发掘,证明长江上游同样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目前,在以四川成都平原为中心的长江上游地区,已从考古学角度建立起了该区域先秦文化的发展序列(1),即从宝墩文化,到三星堆文化,再到十二桥文化,最后到晚期巴蜀文化。 其时间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经夏商周,到春秋战国,历时二千余年。 与之考古文化同样发达的长江上游文明,正是循着这个文化序列,经历了从起源,到形成,再到发展的漫长而艰辛的演进过程。 迄今成都平原考古发现的一批批规模空前的中心聚落和城址,以及许多为世人所瞩目的珍贵历史文物,无不显示其作为中国古代文明区域中心的特殊地位。 本文试图就长江上游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1.该画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国宝级文物内容丰富多彩,为历代古画中所罕见,2.结构严谨,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主体突出,首尾呼应,全卷浑然一体。 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 3.大手笔与精细的手笔相结合,善于选择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富于诗情画意,又具本质特征的事物、场面及情节加以表现。 十分细致入微的生活观察,刻划每一位人物、道具。 每个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态,各有情节。 房屋、桥梁等建筑结构严谨,描绘一笔不苟。 车马船只面面俱到,谨小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势。 比如船只上的物件、钉铆方式,甚至结绳系扣都交待得一清二楚,令人叹为观止。
今天,万里无云,我兴致勃勃地踏上了去三星堆的路上。 刚到三星堆的门前格外引人注目的就是那高大的三角体标志。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三星堆悠久而又文明的文化。 踏进里面,美丽的景色让人心旷神怡,参天大树,清清的湖水,还有几只在枝头相会的小鸟。 我怀着好奇心去了第一个博物馆——综合馆。 刚进去,就黑乎乎的,仿佛回到了几千年前。 首先,第一幅壮丽的叫“长江文明之源”,里面的高山连绵起伏,把我们引入了下一个珍贵的历史——两千年前的国宝之一“玉璋”,传说是神秘的巫师用来祭祀的,这是出土文物中最大的玉璋!我们一定会感叹:“古人真是聪明绝顶!”你可能会问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两千年前,那是是没有做玉的材料的,而他们又是怎样做到的呢?真让人想不通。 继续往里走,你会发现三颗极为罕见的老虎牙,因和玉埋在土里太久了,所以被染成了淡绿色的,这几颗牙一定是一只大老虎的牙齿,非常大。 再往里走,有一根光芒万丈的金杖,这也是一件国宝,它呈金黄色,有些弯弯曲曲。 古人做的项链更让人叹为观止,在那时,不可能有钻孔的材料,而他们却钻了孔,真不可思议!最后则是第三大国宝——玉树,这也是用价值连城的玉做成的,一共分为三层,每层都有三只鸟,一共九只鸟。 鸟是古代的吉祥物象征着太阳大家一定会猜想:后羿射日里不时有十个太阳吗,怎么才九只鸟呢?
本文地址:https://xydh.cn/zuixinwz/7ff1d56ef1d12e4b81d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