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导航

高职用诚意打通人才对接最后一公里


文章编号:961 / 分类:最新资讯 / 更新时间:2024-04-02 01:52:07 / 浏览:

5月14日,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杜方敏带领多名毕业生亮相直播间,开展学校毕业生首场线上推介会活动。学校供图怎样在后疫情时代,拓宽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这是浙江旅游职业学院院长杜兰晓一直挂心的事儿。因疫情影响,这三年来全国的酒店业和旅行社行业都遭受重创,尤其是旅行社行业,几乎全面进入冰封期。与此同时,作为浙江省唯一一所旅游类高职院校、所有专业都是围绕旅游全产业链设置的浙江旅游职业学院,面临着就业工作上的巨大挑战。今年开年,杜兰晓和学校党委书记韦国潭一起,带头开展了访企拓岗专项行动。两人陆续与酒店管理集团、科技企业、民宿企业、旅游公司、旅行社等企业负责人开展座谈,推荐毕业生就业。与此同时,教育部今年3月开始组织实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孙尧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也作出批示,教育部职成司始终在推进高职院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各地也将访企拓岗作为一把手工程,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互促进,多措并举开拓就业渠道和岗位。走出去一定比不走强从学校的校长书记访企拓岗行动一开始,很多学生便成为直接受益者。6月21日,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艺术学院2019级空乘4班潘美琪入党转正。这一天也是她在高铁实习满一年的日子,她将正式入职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成为杭州客运段高铁一队的一名列车员,从空姐变成动姐。虽然在校学习的是空乘专业,但我所掌握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与服务水准,同样也适用于铁路列车员的岗位要求。潘美琪说。不仅仅是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董事单位企业、校友企业、区域产业资源优势,党政领导班子带队,走访了100余家行业领军企业和大型国有企业,共计拓展优质就业岗位2000余个;黑龙江省教育厅牵头组织高校,赴本土优秀企业,开展校企对接调研;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也会同当地人社部门,积极开展访企拓岗工作。半年来,全国各地高职院校的校长书记们纷纷动员起来,走出校门,推进着访企拓岗促就业的工作。通过走访,校长书记们把能够接触到的企业优质岗位资源都调动起来,对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也更加了解,为毕业生们争取了更多的实习就业机会。报告显示:已经有超过2万家企业接收了61万多名高职院校实习生,学生所学专业与企业所属行业对口率超过半数,新兴产业和生产制造领域就业难和用工难的问题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接受实习和就业学生数量较高的省份包括山东、江苏、广东、云南、四川等,正好与书记校长访企拓岗的情况成正比。走出去一定比不走强。宗诚认为,只要校方愿意多走一步,多说一句,对学生在实习和就业方面的帮助,就多多少少会产生一定效果。比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校长书记主动走出去,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取得了合作。由华为主办,校方协办的华为ICT人才联盟双选会-深圳站成功举办,有61家华为生态伙伴企业进校招聘。IT企业浪潮集团也与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深度合作,共同建设河北省钢铁生产过程智能化控制技


新形势下高职生如何如提高自身的社会竞争力

高职用诚意打通人才对接最后一公里

1.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为了满足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力量为基础,以就业准入为引导,适时修正教学计划,调整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减少专业理论课课时,增加实训课时,大力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毕业时即能上岗,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 2.加强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要使高职生受到社会的欢迎,必须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除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之外,还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创新意识、竞争能力、实践能力、管理能力、交际能力、身心素质、吃苦精神、合作精神,以及事业心、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的培养和教育。 使高职生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健全的人格、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合作交往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处理能力,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就业环境。 3.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首先,思想上必须重视就业指导工作。 大学生就业问题始终是国家、学校、毕业生和家长十分关心的问题。 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做好1999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意见》中指出:“高校毕业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我国21世纪宏伟目标的重要力量,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对于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除了具有帮助学生找到适合的理想职业,实现“充分就业”的功能之外,还具有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等作用。 同时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对职业和社会的了解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具有教育过程的长效性和对象的全员性等特点,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 其次要加强学校与社会的沟通。 建立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信息网络,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信息收集,进一步发挥学校在毕业生就业中的主渠道作用。 强化高校与地方劳动人事部门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联系与沟通,促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与社会职业指导工作的有机结合,为毕业生择业提供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现代高科技手段(如互联网),逐步实现高校毕业生供给与人才市场需求的信息联通。 同时,可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与企事业单位达成人才需求协议,实现人才供给和人才需求的“双赢”。 最后还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的教育。 一方面,对高职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要讲透。 让他们在低年级时就有思想准备,以免期望值太高受到挫折时失望就越大;一方面,对高职生就业的优势要讲足,让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有的放矢的找工作,避免盲目性。 树立面向基层、适应市场的就业观念,自我创业的观念;培养主动动的求职意识,竞争与艰苦奋斗的意识;转变只能到国有单位才算就业的观念,转变只到大城市沿海发达地区就业的观念,转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 适当降低期望值,到私营、民营、个体、乡镇企业、厂矿企业-线和县、乡级基层单位谋求发展。 第一 确立就业目标.确立就业目标是维护良好就业心理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 虽然当前形式比较消极,但至少自己有个目标了第二 树立自信心,自信是对自己的一种积极评价,大学生要相信自己具备某项职业所要求的条件,鼓足勇气,参与竞争。 第三 提高心理承受力,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是不可缺少的,它能使人们经受住挫折的打击,依旧保持进取的勇气。 第四 增强应变性。 应变性指大学生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和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以便与就业市场的需求保持最大的适应性。

浅谈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点

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工作重点 (一)帮助职业准备者完成职业生涯设计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帮助未曾走上职业岗位的青年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设计,根据职业个性特征确定职业方向,最终实现职业理想。 目前,许多企业院校以实现毕业生初次就业为重点,只考虑某一企业、某一岗位的特定需要,而忽视职业生涯中的一般需要和长远需要,导致毕业生难以转换职业或者长期从事技术要求低、薪酬待遇低的工作,不能成长为优秀的高技能人才。 当前,职业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应该着重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实施全面职业指导。 职业指导不等同于就业指导,不仅是简单地发布一些需求信息或传授求职技巧,而是以促进从业者终身职业成长为目的教育活动,是职业教育职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职业指导活动必须作为正式课程列入教学计划,要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进行相应的考核。 目前,学院已经将职业指导作为必修课列入所有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中,采用专兼结合的方式实施职业指导课程。 2.实施全程职业指导。 完整的职业指导过程应该包括入学前、学习中和毕业后几个阶段,是一个前后衔接、不断递进的教育过程。 入学前主要通过招生咨询使考生根据职业兴趣和职业个性完成职业选择,为以后的职业发展确定正确的方向。 学生人学后除学习必要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外,还要坚定职业理想,养成高尚的职业道德,掌握人力资源市场的必要的供求信息。 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还应了解他们的岗位适应情况、职业成长的进展并进行追踪指导。 学院专门成立了职业指导办公室,负责入学前和毕业后的职业指导工作,并对在校期间学生的职业指导活动实施监控。 3.实施全员职业指导。 职业指导是对从业者职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综合性教育活动,不仅仅是少数几个专职教师的任务,更不是专门职业指导机构能够包揽的工作,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全体成员都负有职业指导的责任。 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在日常的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指导要求,将专业教学内容与职业指导内容科学地融为一体。 通过全员职业指导,使职业指导成为一种随处进行、随时进行的常规教育活动。 (二)培养从业者必要的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关键能力德国“双元制”的实践表明,完全依靠“做中学”存在较大的缺陷,不利于从业者的职业成长,特别是在信息化的条件下,许多传统的操作技能被程序所取代,纯粹的操作技能性工作已经越来越少,从业者必须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才能适应技术发展的需要。 职业院校采用班级授课制度,教学效率较高,适合于传授通用性的知识和技能,培养跨职业的通用能力。 根据我院的经验,为增强培训效果,需要重点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采用工学结合的培训模式。 实践证明,如果仅在课堂上单,然后再去工厂实习,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最好的方式是选择在工作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工作任务,让学生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同时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习惯,锻炼合作能力、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这样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 目前,学院已经在数控技术、物流管理和酒店管理三个专业完成了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并制定了相应的课程标准,正在组织编写配套的校本教材。 2.建立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由于“双师型”教师培养难度太大,建立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是一种可满足需要的现实选择。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由院校的专任教师和企业的兼职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专任教师侧重于教学组织和理论指导,而兼职教师主要负责实践指导。 这种方式既弥补了专任教师数量的不足,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目前,学院数控技术、汽车修理、电气自动化等专业的兼职教师占到了30%以上,个别专业已达到了50%,在师资方面满足了实施工学结合课程的要求。 3.建设生产性的校内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是实施工学结合课程的必要物质条件。 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有一定的职业环境,无论是学习职业知识还是学习职业技能,都需要配备足够的实训设备。 学院在特定的条件下,买断、接收了14个中小企业和学校,走了一条“前校后厂、产学一体”的办学之路,对实施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起到了支撑作用。 学院最新购买的一处厂房,单体单层面积达到了2万平方米,经改造后成为农民工培训和职业职工培训的主要场所,现已正式投入使用。 该基地中既有利用1亿元贷款购置的实训设备,又要引进校外企业投资的生产线,生产满足市场需要的真实产品。 这种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实现了培训资源与生产资源的交互利用,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开展职业培训理论研究,促进职业培训制度的完善我国的职业培训还处于探索经验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培训模式、课程开发、教学方法特别是实训教学组织等方面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 但是,与德国强大的职业教育研究机构相比较,我国职业培训研究机构力量显得十分薄弱。 职业院校在开展培训理论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大量成果,是推动我国培训制度完善的重要力量。 当前亟待搞清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适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化培训模式。 劳动用工制度决定着企业培训制度,在职工流动性很大的条件下,企业就会缺乏培训的积极性。 为了同时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应探索一种统筹使用职工培训经费的制度,即:企业先按照规定比例将职工教育经费和职工技术培训经费上缴政府主管部门,然后根据企业开展职工教育培训的实际情况进行返还,并给予适当补贴。 这种制度既可促进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又可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目前学院正承担着“机电类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及培养模式”的省级立项课题,经过系统研究后将给政府提出一些相关的政策建议。 2.科学合理的培训课程开发模式。 开发工学结合的培训课程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既需要大量的课程理论,又需要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 尽管有CBE、MES等模式可以作为参照,但要在现实条件下取得良好效果还需进行探索。 学院在课程开发中采用了“三主体模式”,由课程专家、企业专家和教学专家联合开发工学结合课程。 课程专家负责制订开发方案,指导开发过程,评价课程质量;企业专家负责职业分析和工作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作为培训内容确定的主要依据;教学专家负责教学分析,按照教学规律将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类、排序、转化,最后变成可以实施的课程。 3.基于生产过程的技师考评模式。 目前的技师考评方式与生产过程是脱离的,影响着考评质量。 探索在生产服务过程中进行技能鉴定的工作模式,推行生产现场能力考核和工作成果业绩评定相结合的技师评价方法,有利于高技能人才的成长。 当务之急是将考核评价论文 的标准、程序和方法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尽可能地排除人为因素的干扰,形成一种公平、公正、公开的即时考评制度。 三、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亟须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职业标准的系统化和科学化 目前的职业标准和职业分类还不全面、不科学,既影响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也影响着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正常进行。 最为突出的问题有两个:一是缺乏工程类和技术类职业的标准;二是职业标准不能及时更新,使得某些标准不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 按照“职业带”理论,工业企业的职业岗位应该包括工程系列、技术系列和技能系列,在我国目前尚无技术师序列的职业标准。 随着人力资源的统一管理,我国应该尽快制订出工程、技术、技能等各个序列的职业标准并及时加以更新,扭转目前不同类型职业分头管理、交叉职业无人管理的局面,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培养与使用的统一 目前,中、初级技能人才主要靠职业院校来培养,一些高级技校和技师学院已经培养出具备高级工资格的毕业生,他们是企业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也是优秀高技能人才的预备对象。 但是,由于培养与使用在规格和数量上的不协调,许多企业不能将职业院校毕业生安排在相应岗位,甚至还要重新培养,这不仅浪费宝贵的教育资源,也使院校的教学工作非常被动。 政府应该建立起校企合作的正常机制,使企业能够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并对教育效果进行具有权威性的评价,将职业资格认证与教学评价有机地统一起来。 (三)农民工的身份确定 目前,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民工已逐步成为高技能人才的主体,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与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不同,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受到了社会制度的限制,农民工的职业处于不稳定状态,这就使他们的职业发展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不仅企业不愿意为职工培训承担费用,职工自己也不能为以后的职业发展进行预测。 而技术培训都具有适度的超前性,劳动者与雇佣者双方的短期行为使技术培训需求大为减弱。 许多企业在进行技术改造时,往往是临时对职工进行短期培训,或者直接从社会招聘人才。 因此,为了建立现代企业职工培训制度,还需要有一系列配套规章、政策的出台,形成我国技能劳动者成长和职业培训事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为推动职工培训事业的发展,促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有力的政策制度保障,在全社会形成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

如何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完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促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愿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国的职业教育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仍面临着巨大挑战,存在着一些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全面;适龄人口下降等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寻找自己的突破口,不断提升自身的吸引力,保持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这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院校需要紧迫解决的任务之一。 一、高等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的原因(一)社会环境与制度建设不足1.职业教育被认为是低层次教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知识型、研究型人才的追求逐步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似乎是高中毕业生的无奈选择。 高等职业教育是教育的一种类型,但在社会公众看来,高等职业教育是居于普通高等教育之下的低层次教育。 从高考招生来看,只有考不上本科的学生才会选择高职教育。 这就形成成绩好的念本科、成绩差的才念高职的不恰当观念。 从继续教育制度来看,高等职业教育属大专层次的教育。 目前只有极少部分的学生有机会进入普通高校继续学习。 这样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高职教育相当于是终结教育。


相关标签: 逍遥乡情网手机网站站长推广技术分享信阳乡情网创业知识

本文地址:https://xydh.cn/zuixinwz/cf914d82461034c8c031.html

上一篇:深户和非深户有多大差别养老金每月多少呢深...
下一篇:哺乳期能否享用冰淇淋...

温馨提示

做上本站友情链接,在您站上点击一次,即可自动收录并自动排在本站第一位!
<a href="https://xydh.cn/" target="_blank">逍遥导航</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