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导航

吃粽子是什么 探秘端午节传统


文章编号:2305 / 分类:最新资讯 / 更新时间:2024-04-04 10:15:40 / 浏览:
探秘端午节传统

端午节的历史悠久,端午最早出现于西晋时期,当时的名臣周处作品《风土记》就是后人研究端午节相关礼仪、习俗的重要参考文献。关于端午节的传说有很多版本,其中以屈原投江、涛神伍子胥以及孝女曹娥的相关说法流传较广,以最为熟悉的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忧国忧民抱着巨石在汨罗江自尽的事迹。

当时正好是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为了怀念这位多才多艺的士大夫,将装着米的竹筒放到江中,把鱼虾吸引走以免它们伤害屈原的躯体。米粒被装进竹筒经过一定的处理,也是就米粽的雏形,准确的说它应该叫筒粽。筒粽的制作方法是用大的毛竹留好1个节切断,米粒装入之后密封起来,再以文火烘烤,就成为了粽子。

还有一种做法就是用菰叶将黍米用碱性草木灰的水浸泡后包裹成三角形或者4角形状,烹煮之后食用;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粽子都被叫做角黍。发展至今,除了南方地区,北方也有了端午吃粽子的习俗,甚至在日本、越南及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也会过端午吃粽子。

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在大多数地区有将端午叫做重五的叫法,从季节上这个时间段基本已经到了盛夏,是农忙的收获的交界点。吃粽子既是解热消暑,也是为了缓解农耕的疲惫。粽子的做法和形状其实已经非常人性化,食材方面也是根据各地民俗和个人饮食喜好而定的,红豆、绿豆、咸鸭蛋、猪肉或是火腿等食物、水果,与糯米按照一定的比例调和之后,采取新鲜的粽叶包裹扎实,口味方面主要以甜、咸和碱水粽为主。

粽子下锅,倒入清水煮熟,配上丰盛的特色小菜,一家人在一起吃的其乐融融。关于过端午节和吃粽子,也有一些讲究,虽然现在的线上线下商家将端午节在内的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炒作成不同的购物狂欢活动,但是对于传统节日文化我们还是应该有所保留和传承。一般在端午节前后亲友之间表达祝愿的时候是不可以使用端午节快乐之类的,否则就显得很没有内涵和修养的,可以用端午安康来代替。

很多人都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对此表达崇敬和缅怀;到了后来也衍变成了追思先人的节日,有哀思、悲恸及感恩的意境,所以将端午节以快乐来形容是很不恰当的。古人通过谐音也将粽子衍生了相关的意思,比如粽和中、重在音调上都极其的相近,粽子也有多子多福和去除重负、消除苦难的相关意思。习俗、地域文化以及粽子本身的色香味等诸多因素,联系在一起、经历时间的积累,也就慢慢的形成了粽子文化。

粽子好吃不腻,口味多样,也是端午送礼的佳品。在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也有包粽分粽食粽的相关说法,包粽就是将苦难包起来,寓意释放压力,重新开始;分粽就是分担苦难、同心同德,也有平等互爱的意思;食粽就更好理解了,消除苦难、自食其力,同时也表达了大家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 ”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 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 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 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 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 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每年端午节都一定要吃粽子 到底粽子是个什么来历呢

吃粽子 “粽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 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粽子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当时主要有两种粽子,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到晋代,端午食粽子成为全国性风俗,“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这是西晋周处所作《风土记》一书中的明确记载。 当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称“益智粽”。 到了唐代,粽子已经成为端午节的必备食品。 唐人姚合“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的诗句,反映了当时食粽之普遍。 宋代时,出现了用“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子”。 元代的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突破了菰叶的季节局限。 明代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核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今天流行的“火腿粽子”则出现在清代乾隆年间。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 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端午节吃粽子是屈原故里民间传统习俗。 粽子古称“角黍”。 “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粽心之形,故曰粽子,曰角黍”。 《本草纲目·谷部四》关于粽子的由来,据唐沈亚之《屈原外传》记载,屈原投江后,人们非常思念他,每到五月初五,就用竹筒装上食物,投向水中祭祀。 到了东汉建武年间(公年22—55年),长沙有个各叫区回的人,大白天忽然看见了三闾大夫屈原显灵,说到祭祀食物被蛟龙窃走,并告诉他以后再投,须裹上蓼叶,再缠上五色线,这些东西,蛟龙害怕,就不会吃了。 区回把这次奇遇告诉了乡民,乡民们便按屈原吩咐精心制作粽子。 这个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这个神奇的传说,最先被梁朝文学家吴均写成一篇志怪小说,收在《续齐谐记》里。 说明粽子是人们纪念屈原的祭祀食品,后来又成为端午节最主要的节日食品,至于为什么把它投向水中,一种说法是给屈原吃的,另一种说法“作此投江,以饲蛟龙。 ”也就是说专门用粽子来喂蛟龙,以免它伤害屈原的身体。


相关标签: 探秘端午节传统吃粽子是什么

本文地址:https://xydh.cn/zuixinwz/2840b36af39fe71634ba.html

上一篇:曹文轩何罪之有他的作阻...
下一篇:降低胆固醇食用燕麦的好处...

温馨提示

做上本站友情链接,在您站上点击一次,即可自动收录并自动排在本站第一位!
<a href="https://xydh.cn/" target="_blank">逍遥导航</a>